这两天,有关全球粮食紧张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引发人们的担忧。
粮安天下,粮食安全已成为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压舱石。眼下,我国夏粮主产区夏收已拉开序幕。夏粮是我国粮食生产的第一季,约占全年粮食产量五分之一。提早预判夏粮收成情况,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鲜有人知道,粮食产量多少,是否丰收,气象人也能从气象分析的角度,做出预报。
粮食产量预报什么
众所周知,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极为密切。在作物品种、土地肥力、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等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气象条件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变化的关键因素。“粮食产量预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动态监测评估气象条件,特别是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利弊影响过程。”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室主任、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侯英雨说。
侯英雨介绍,每年针对夏收粮油(4月、5月)、秋收作物及全年粮食(7月、8月),国家气象中心分别发布2次产量预报服务产品,预报内容包括平均单产、种植面积和总产。在作物生长季内,会逐月制作并下发分省、分作物的动态产量客观预报。在临近作物收获时,则启动农事活动气象保障专项服务,滚动预报作物收获适宜指数。
具体来讲,国内产量预报农作物主要包括:夏收粮油:冬小麦、油菜;秋收作物:水稻(双季稻、一季稻)、玉米(夏玉米、春玉米)、大豆、棉花等。针对每一种作物,气象部门会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估农业生产全过程有利和不利天气条件,并提出针对性意见和防范措施。
“不仅是国内,国家气象中心还开展国外作物产量预报业务服务,主要涵盖美国小麦、玉米、大豆,印度水稻、小麦,巴西大豆、玉米,阿根廷大豆,澳大利亚小麦,加拿大小麦等。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和县级气象部门还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开展特色农业产量预报服务。”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室副主任、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李森补充说。
侯英雨表示,目前,长江流域油菜和西南地区冬小麦收获已接近尾声,江淮、江汉正在收获,北方大部冬小麦处于灌浆乳熟期,长势总体较好,预计大部在6月上中旬成熟收获。冬麦区大部春季以来光热条件适宜、墒情较好,苗情持续转化升级,气象条件总体利于小麦生产,如后期不出现重大气象灾害,预计今年仍将是一个丰收年。
粮食产量如何预报
那么,粮食产量究竟是如何预报的?
“简单来说,靠监测、搭建模型和计算。”侯英雨说,既要依靠地面观测、卫星遥感等手段监测作物的长势,也要通过建立作物生长模型,将生长关键期的气象影响因素充分考虑进去,最后通过计算等手段,给出产量的预报结论——这其实和通过数值天气预报系统预报天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承担该项业务的国家气象中心经过多年积累,研发了基于数理统计、农学参数、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卫星遥感资料的多元化作物产量预报技术,建立了产量预报业务服务系统。
其预报方法主要是运用作物生长期间的气象条件、作物长势及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情况等,搭建产量气象预报模型。同时,利用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建立作物遥感长势监测和遥感估产模型。最后,在综合各类预报模型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农业气象专家会对粮食产量客观预报进行分析、订正,得出最终的预报结论。
“今年,我国首次应用高分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夏粮分布情况,很好地解决了此前粮食产量气象预报面临的‘作物分布数据不精细’的问题。”侯英雨说。
李森表示,产量预测会商机制也让作物产量预报更加准确。同时,全国气象部门间的技术合作、气象与农业等相关部门的互联互通,也有助于不断提升我国作物产量预报的准确率、时效性及精细化程度。“近年来,全国粮食总产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9%左右。”李森强调。(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新闻排行
图文播报
科普信息网 - 科普类网站
联系邮箱:85 572 98@qq.com 备案号: 粤ICP备18023326号-39
版权所有:科普信息网 www.kepu365.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