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收费包多、收费主体多、收费不透明……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有关单位,在京召开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动员部署会,要求今年年底前,开展试点工作和专项整治,改善一系列电视收费乱象。
相比传统电视机,智能电视不仅画质越来越高清、音效越来越立体,且能依托网络海量内容资源,给予用户更多元、更个性的选择。但一段时间来,各大品牌没有在观看体验上持续卷起来,反倒都在“花式要钱”上一路狂奔。不同品牌电视机预装内容平台不同,用户就得四处下载APP并分别开通会员才能“一览无余”。可就算充了会员,要么是移动端和TV端不能共用,要么是进入不同视频分区还要额外付费,还有必须“包季”“包年”等霸王条款……套来套去,一充再充,这电视倒是比以前更贵更“难看”了。
这么多大厂大牌,为何都搞这些弯弯绕?还是商业逻辑使然。一方面,随着电视机硬件配置的技术门槛降低,价格逐步透明化,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特别是在移动终端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用户正在“离开客厅”。有数据显示,去年1-10月,我国彩电线上、线下市场零售额分别同比下滑6.5%、14.9%。于是,不少电视厂商一边在硬件设备上打价格战,一边又急着从软件服务上尽快“回血”。另一方面,各大视频平台也存在较大营收压力,而先“买断”资源再提高会员价、区分会员体系是其一贯的盈利方式。各方算盘打个不停,却把价格与操作成本都转移给了消费者。
在商言商,想赚钱无可厚非,但涸泽而渔砸的是自己的饭碗。事实上,电视媒介从诞生之日起,就不仅具有技术产业属性,更有重要的公共服务属性。不难发现,眼下,“家里的电视早就成了摆设”“看正版不如找盗版”之类吐槽、气话越来越多。可见,一味收割消费者,吓跑新老用户,最终毁的将是整个内容付费市场。说到底,大伙儿看电视,图的就是一个休闲娱乐,也愿意为优质内容、细分领域埋单。商家还是要在平衡经济利润与用户感受的基础上,探索开发价格更透明更合理、操作更简单更便捷的会员体系。明码标价,质优取胜,会让内容生产者更有积极性,也会让广大用户更有获得感。
不管设备如何先进、内容如何有趣,电视还得靠观众收看;不管市场怎样发展、模式怎样创新,经营必须尊重用户。期待专项整治能从根源理顺商业逻辑,明确行业准则,斩断恶性竞争,真正把“遥控器自由”还给观众。
(原标题:电视“套娃”收费砸了谁的锅)
来源:北京日报 关末
流程编辑:U031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标签:
新闻排行
图文播报
科普信息网 - 科普类网站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备案号: 京ICP备2022016840号-87
版权所有:科普信息网 www.kepu365.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