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网

古生物学家首次揭开真兽类麦氏软骨和内耳形态神秘面纱

发布时间:2022-05-05 11:46:37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caobo

我国古生物学家通过研究1.2亿年前的传夔兽化石,首次揭开了早期真兽类麦氏软骨和内耳形态的神秘面纱,为哺乳动物听觉器官的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哲学学报B》上。

“我们发现,传夔兽中保存的骨化麦氏软骨纤细、短小,很可能与中耳听小骨失去实质性的连接。这是首次在真兽类中发现并确认了骨化麦氏软骨的存在,填补了骨化麦氏软骨在早期兽类演化中的空白。”5月3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海冰强调。

麦氏软骨在哺乳动物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耳听小骨与下颌骨分离演化过程中,能够支撑和稳定听小骨,直至中耳完全脱离下颌、稳定在头骨基部。

目前,古生物学家已在部分热河生物中发现骨化麦氏软骨,其与中耳听小骨紧密连接,说明部分热河生物的中耳处于过渡型中耳的演化阶段。

然而,“作为哺乳动物听觉器官早期演化中最为重要的结构之一,我们对麦氏软骨的演化过程了解仍然有限。比如,麦氏软骨骨化现象是否在更多哺乳动物类群中出现。”王海冰表示。

新的化石标本发现于距今约1.2亿年的辽宁凌源四合当下白垩统九佛堂组。经过长时间室内精心修理、高精度CT扫描及对比研究,研究人员认为该化石代表了早期真兽类新物种,将其命名为九佛堂传夔兽。

“种名指示其发现于九佛堂组,属名则献给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传夔教授,以纪念他对早期哺乳动物演化研究的贡献。”王海冰解释说。

通过对化石的高精度CT扫描,研究人员首次重建了早白垩世真兽类的内耳形态。研究发现,传夔兽的内耳保存相对完整,其形态同时具有原始和进步的特征,其中传夔兽的蜗管卷曲程度接近360°,超过同时代其他类群的哺乳动物,而与大部分晚白垩世真兽类接近。

与此同时,传夔兽中保存的骨化麦氏软骨的形态与大致同时代的真三尖齿兽类、对齿兽类差别明显。真三尖齿兽类及对齿兽类中发现的骨化麦氏软骨,其形态整体纤长,前端变细逐渐嵌入麦氏软骨沟,后端粗壮并与中耳听小骨及外鼓骨连接紧密,代表哺乳动物中耳演化的过渡阶段。

对此,王海冰表示,新的化石证据是中生代哺乳动物中已知最为退化的骨化麦氏软骨,表明传夔兽的中耳很可能完全脱离下颌,代表哺乳动物中耳脱离下颌的关键节点,反映出哺乳动物的骨化麦氏软骨经历了逐渐退化的过程;传夔兽中保存的骨化麦氏软骨与下颌、中耳骨骼的接触关系对完善哺乳动物中耳各个演化阶段的定义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参考标准。(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标签: 传夔兽化石 古生物学家 骨化麦氏软骨 麦氏软骨

上一篇:全球灾害数量激增 2030年全球或将发生560次大中型灾害
下一篇:最后一页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