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在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贵州省教育厅、贵州大学共同主办的国际中文教育专题研讨会上,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计勇结合中央民族大学的实践,向参会的中外嘉宾分享了对于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计勇
【资料图】
李计勇说,国际中文教育是一项伟大而崇高的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建设中文传播平台,构建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和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明确了要求、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伴随中国语言文化走向世界,国际中文教育已经成为融汇中外文化、沟通各国民众心灵的重要窗口和桥梁,在推动全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
“当前,随着我们不断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世界各国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需求更加迫切。”李计勇表示,国际中文教育要主动顺应这一形势,牢记服务民心相通的初心使命,不断满足各国人民日益增长的中文学习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为国外民众搭建起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综合平台,成为更好增进中外民心相通的桥梁纽带,在服务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贡献更多的力量。
同时,作为一项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活动,国际中文教育还应为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世界多元文化互学互鉴搭建友好协作的平台。这是我们要肩负的新的时代使命。
李计勇说,面对纷繁复杂的挑战,更需要我们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更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标准、学术规范和学理体系,与时俱进地学习掌握新技术、新手段,以更好满足时代的需求,更好地承担起党和国家赋予的职责使命。
会议现场
他表示,面向未来,国际中文教育要在坚持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积极推进理论、实践创新——
坚持外向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向。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国际性,在人才培养时应注意区分培养面向世界各国的中文师资与培养国内中小学师资的差异,不能因为就业等一时的困难放弃学科特性。近年来,中央民族大学打造的本科“知行研+国际化”、专业硕士“1+2+X”等培养模式都是国际化特色鲜明、培养目标明确的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如针对美国等海外地区的就业需要,专门培养面向当地大中小学,可以获得当地教师资格证书的中文师资力量,已有50余名毕业生在美国从事中文教育工作,在行业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加强“中文+职业技能”的联合培养。我们既要培养精通中国语言文化的新一代汉学家,更要为各国经济社会建设输送急缺的懂中文又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语言+职业”复合型人才。当前可尝试普通高校与职业技术院校合作,采取“1+2”(1年学习中文,2年用中文学习技术)等联合培养的模式,针对特定区域需要,为学生打造针对性的配套项目。目前,中央民族大学正在推进与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合作,面向中亚地区的中文学习者设计专门的联合培养项目,在这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大力推进数字化技术在国际中文教育的应用。随着“互联网+”、教育数字化、智能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广泛应用,我们在网络教学、平台研发、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国际中文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虽然线上教学没有了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缺少了部分温度,但扩大了潜在的中文学习者群体。因此,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在语言文化培训项目方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长期短期相结合的多维方式,一部分短期线上项目可以培养外国学习者中文学习兴趣为主,着眼培养潜在的中文学习者群体。只有按需施教、因人施教,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并最终推进国际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回顾过去,国际中文教育已经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中央民族大学愿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交汇点上,为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李计勇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雨
编辑 罗秋红
二审 潘晓飞
三审 岳振
标签:
新闻排行
图文播报
科普信息网 - 科普类网站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备案号: 京ICP备2022016840号-87
版权所有:科普信息网 www.kepu365.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